根据《2022年腹泻人群肠道健康白皮书》,腹泻是常见的肠道疾病,其发病率在我国高居肠道传染病首位,尤其感染性腹泻在2021年发病数达到1,329,790例,占丙类传染病报告第二位,仅次于手足口病。
一、腹泻病的诊断标准
腹泻病的诊断主要依据症状、病史和实验室检查。感染性腹泻通常表现为排便次数增多、粪便性状改变(如稀便、水样便或血便),并可能伴随腹痛、发热等症状。实验室检查可包括粪便病原检测(如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血常规、电解质检测等,以明确病因。
二、治疗原则与方法
腹泻的治疗以补液和调整饮食为主,辅以药物治疗。补液是治疗腹泻的关键,推荐使用低渗口服补液盐(ORS)以预防和纠正脱水,同时补锌有助于缩短病程。药物治疗包括抗分泌药、益生菌和抗生素等,但需根据病原和病情合理选择,避免滥用抗生素。
三、儿童腹泻的特别关注
儿童是腹泻的高发人群,尤其是5岁以下儿童。儿童腹泻的病因多为病毒感染(如轮状病毒、诺如病毒)和细菌感染(如大肠埃希菌、志贺菌等)。治疗需特别注重补液和营养支持,提倡母乳喂养,避免过度使用抗生素。
四、预防措施
预防腹泻的关键在于改善卫生条件、规范饮食和增强免疫力。具体措施包括:
- 勤洗手,避免病从口入;
- 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不洁或变质食物;
- 接种疫苗,如轮状病毒疫苗,可有效降低儿童腹泻发病率。
五、总结与提示
腹泻虽为常见病,但其危害不可忽视,可能导致脱水、营养不良等严重后果。公众需提高对腹泻防治的认识,做到早诊早治,科学用药。加强儿童腹泻的护理与预防,对降低腹泻发病率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