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医保新规以财政补助再增30元、取消目录外费用报销、强化连续参保激励为核心,通过优化报销结构、扩大跨省服务、引入药品追溯等举措,全面升级保障体系。新规实施后,城乡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达700元,职工与居民医保住院报销比例分别稳定在80%和70%,同时严控基金安全,推动多层次医疗保障协同发展。
财政投入持续加码是2025年医保的显著特征。中央财政补助资金已提前下达3775亿元,居民参保个人缴费占比降至30%,财政补贴占70%。例如,慢特病患者在政策范围内仅需自付10%费用,透析等高价治疗负担大幅降低。困难群众还可通过医疗救助获得二次报销支持。
报销规则调整直接影响患者就医选择。新规严格执行医保目录“正面清单”,取消目录外药品和诊疗项目的保底报销,使用非目录内产品需全额自费。但同步扩大目录内药品至3159种,并将辅助生殖、罕见病用药等纳入专项保障。例如,辅助生殖技术已实现全国医保覆盖,2024年惠及超100万人次。
参保机制引入“奖惩结合”模式。连续参保满4年的居民,每多缴1年可提高大病保险支付限额3000元,累计最高提升20%;断保者则面临至少3个月待遇等待期,且每多断缴1年增加1个月等待期。多地试点新生儿“出生即参保”,跨制度转移接续视同连续缴费,强化全民参保稳定性。
跨省服务便捷度显著提升。全国11省81个统筹区已实现职工医保个人账户跨省共济,资金可转给近亲属支付医疗费用或居民医保缴费。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范围扩大至门诊慢特病,2024年减少群众垫付1947亿元。未办理转诊备案的省外就医报销比例降幅达20%,引导合理就医秩序。
监管与技术升级保障基金安全。药品追溯码全场景覆盖生产到销售环节,DRG/DIP 2.0版支付方案细化634个病组,推动医疗机构精准诊疗。同步严打骗保行为,通过大数据筛查违规记录,定点机构自查范围新增肿瘤、麻醉等9大领域。
2025年医保改革通过“补短板、堵漏洞、提质量”组合拳,让群众切实享受“更低负担、更广覆盖、更优服务”。建议参保人及时关注属地政策细则,优先选择目录内诊疗项目,充分利用家庭共济等创新机制降低医疗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