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脘痛是中医内科常见病症,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疼痛不适,其病因多与饮食不节、情志失调、脾胃虚弱等因素相关,中医通过辨证分型(如寒邪客胃、肝气犯胃、脾胃虚寒等)针对性治疗,疗效显著且副作用较小。
-
病因病机
胃脘痛多因外感寒邪、饮食伤胃、情志不畅或劳倦过度导致胃气郁滞、不通则痛。寒邪客胃者遇冷加重,得温痛减;肝气犯胃者常伴胁肋胀痛,情绪波动时症状明显;脾胃虚寒者多见隐痛、喜温喜按,伴有乏力、食欲不振。 -
辨证分型与治疗
- 寒邪客胃:治以温胃散寒,方用良附丸加减;
- 肝气犯胃:疏肝和胃,柴胡疏肝散为主方;
- 脾胃虚寒:温中健脾,常用黄芪建中汤或理中丸;
- 瘀血阻络(疼痛如刺、固定拒按):活血化瘀,选失笑散合丹参饮。
-
日常调护建议
- 饮食忌生冷、辛辣、油腻,规律进食;
- 保持情绪舒畅,避免忧思恼怒;
- 脾胃虚寒者可艾灸中脘、足三里等穴位;
- 慢性患者需长期调理,配合药膳如山药粥、生姜红糖水。
胃脘痛的中医治疗强调整体调理与个体化方案,患者需结合辨证结果坚持用药并改善生活习惯,多数预后良好。反复发作或疼痛剧烈者应及时就医排除器质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