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相关感染较少见于疟疾、EB病毒感染、人类短小病毒B19感染等疾病,且通过现代血液筛查技术(如核酸检测联合血清学检测)已大幅降低常见病原体传播风险。 以下分点解析关键原因和防控要点:
-
罕见病原体的特殊性
疟疾、EB病毒等病原体因地理分布局限或人群普遍携带抗体(如EB病毒成人感染率超90%),输血传播概率极低。人类短小病毒B19感染多通过呼吸道传播,血液中病毒载量低,筛查手段成熟后漏检率显著下降。 -
血液筛查技术的进步
现代血库采用“核酸检测+血清学检测”双轨制,将HIV、HBV等窗口期缩短至7-22天,漏检率低于百万分之一。对于疟疾等寄生虫病,献血前疫区旅行史问询可有效排除高风险供体。 -
临床用血的严格管理
成分输血(如辐照红细胞、去白细胞血浆)的应用减少了活淋巴细胞残留风险;辐照技术可灭活TA-GVHD相关淋巴细胞,近亲输血等高危场景强制使用。
总结:输血安全依赖“筛查技术+管理规范”双重保障,罕见感染需关注个体风险因素(如免疫缺陷、疫区暴露史),但整体风险可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