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便秘是指非器质性疾病引起的排便障碍,主要因肠道功能紊乱、生活习惯不良或心理因素导致,表现为排便次数减少(每周少于3次)、粪便干硬或排便费力。其核心特点是无明确器质性疾病,但可能伴随腹胀、腹痛等不适,长期未改善可能引发肛裂或肠梗阻等并发症。
-
病因与机制
- 饮食因素:长期低纤维饮食、饮水不足导致粪便体积不足,难以刺激肠道蠕动。
- 生活习惯:久坐、缺乏运动、憋便或排便不规律,削弱肠道动力。
- 心理影响: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干扰肠道神经调节,引发功能性便秘。
- 年龄与体质:老年人肌肉张力下降、孕妇激素变化或体弱者肠道推动力不足。
-
典型症状
- 排便频率低,粪便呈硬块状(布里斯托大便分型1-2型)。
- 需用力排便,有肛门堵塞感或排便不尽感,部分患者需手法辅助。
- 可能伴随腹胀、食欲减退,但无便血或体重骤降等危险信号。
-
改善与预防
- 饮食调整:每日摄入25-35克膳食纤维(如燕麦、芹菜、香蕉),饮水1.5-2升。
- 规律作息:固定排便时间(如晨起后),避免久坐,每日适度运动(如快走、腹部按摩)。
- 心理调节:减轻压力,避免因焦虑加重症状,必要时咨询专业心理支持。
- 慎用药物:短期可选用渗透性泻药(如乳果糖),但避免长期依赖刺激性泻药。
若调整生活方式后仍无改善,或出现便血、剧烈腹痛等症状,需及时就医排除器质性疾病。多数原发性便秘通过综合管理可有效缓解,关键在于长期坚持健康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