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音障碍是由于发音器官的神经肌肉病变、结构异常或功能失调导致的言语障碍,主要表现为发音不准、咬字不清、声调异常等。 常见原因包括脑血管疾病、脑外伤、神经系统疾病(如帕金森病)、口腔结构异常(如腭裂)、听力障碍及心理因素等,需结合具体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或康复训练。
-
神经系统疾病:脑血管病变(如脑卒中)、脑肿瘤、脑外伤等可直接损伤控制发音的神经通路;帕金森病、多发性硬化等则因肌肉协调性下降导致发音困难。小脑或基底节病变(如共济失调、舞蹈病)也可能引发节律紊乱。
-
发音器官结构异常:先天性问题如腭裂、舌系带过短,或后天损伤(如口腔手术后)可能阻碍气流与舌唇协调,导致发音扭曲。牙齿排列异常(如“地包天”)也会影响咬字清晰度。
-
肌肉与神经肌肉疾病:重症肌无力、肌营养不良等疾病造成肌肉无力,无法完成精确发音动作;周围神经损伤(如面神经麻痹)则直接影响唇舌运动。
-
听力障碍与语言环境:儿童若听力受损,难以模仿正确发音;复杂方言环境或缺乏语言刺激也可能导致功能性构音障碍。
-
心理因素:焦虑、紧张或自卑可能引发发音时的肌肉僵硬,加重构音问题,尤其在儿童中常见。
提示:构音障碍需早诊断、早干预。儿童4岁后仍发音不清建议就医评估;成人突发构音障碍需警惕脑血管意外。康复训练(如呼吸控制、舌唇运动)对多数患者有效,心理支持同样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