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便症状主要表现为粪便稀薄、水分增多,常伴随腹痛、腹胀或恶心,可能由感染、饮食失调或慢性疾病引发,需警惕脱水及并发症。
-
典型表现:粪便呈水样或糊状,排便次数明显增加(每日超过3次),部分患者伴有肠鸣音亢进、未消化食物残渣或黏液。急性发作时可能出现发热、呕吐;慢性稀便则与体重下降、乏力相关。
-
常见病因:
- 感染性因素:细菌(如沙门氏菌)、病毒(如诺如病毒)或寄生虫感染引发急性胃肠炎,症状剧烈但多自愈。
- 非感染性因素:肠易激综合征、食物不耐受(如乳糖不耐受)、药物副作用(如抗生素)或精神紧张导致功能性腹泻。
- 慢性疾病:炎症性肠病(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糖尿病或甲状腺功能亢进也可能以稀便为长期症状。
-
风险提示:若稀便持续超过3天,或出现便血、高热、严重脱水(口干、尿少),需立即就医排除肠息肉、肿瘤等器质性疾病。
日常可通过调整饮食(清淡易消化)、补充益生菌、避免生冷刺激食物缓解症状,但反复发作应尽早就诊明确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