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机构个人自查自纠是提升医疗服务质量、规范医疗行为的重要环节。以下是具体实施步骤和要点:
一、明确自查范围与依据
- 政策文件学习
依据国家医保局发布的《定点医疗机构违法违规使用医疗保障基金典型问题清单》(含心血管、骨科等6大领域67种问题),结合地方医保局最新清单(如2025版),明确自查范围和违规行为类型。
- 典型案例参考
参考国家及地方医保局公布的典型案例(如超标准收费、分解收费、过度诊疗等),分析常见问题及整改方向。
二、具体自查内容
- 诊疗行为规范
-
检查是否存在虚构服务、重复检查(如心脏超声重复收取不同项目费用)、无指征开展特殊检查(如无感染指征进行血培养)等行为。
-
核对诊疗记录真实性,避免虚假诊疗记录。
- 收费管理规范
-
核查是否存在超标准收费(如普通检查按增强检查收费)、分解收费(如将一次性耗材拆分多次收费)。
-
检查医保结算数据与实际服务是否一致,避免串换项目套取基金。
- 药品与耗材管理
-
核对药品采购资质,确保从有资质企业采购,索要相关认证文件。
-
检查是否存在违规拆分收费(如将多项检查合并为单一项目收费)。
- 数据与档案管理
-
利用医保信息系统回溯近3年数据,结合病历、检查报告等原始资料,验证违规行为(如重复收费、过度诊疗)。
-
确保病历资料完整、规范,与医保结算数据匹配。
三、问题整改与反馈
- 主动退回违规资金
对自查发现的违规使用医保基金,需及时主动退回。
- 制定整改方案
针对发现的问题,制定具体整改措施,明确责任人和整改期限。
- 建立长效机制
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如加强药品验收、规范收费流程、定期开展业务培训等,防止问题复发。
四、个人责任与职业素养
- 法律法规遵守
严格遵守《药品管理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执行医疗技术规范。
- 职业素养提升
注重医德医风,树立正确价值观,避免因利益驱动导致违规行为。
- 持续学习与改进
定期参加业务培训,学习最新医保政策及行业标准,提高自查自纠能力。
通过以上步骤,医疗机构个人可有效开展自查自纠,提升医疗服务质量,保障患者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