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15项业务编码标准是医保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由国家医疗保障局于2019年9月发布,2020年3月底前全国统一实施。以下是主要内容和特点:
一、编码标准覆盖范围
-
医保结算清单
实现结算信息一单集成,数据传输标准化,提升医保管理效率,助力按病种付费(DRG)改革。
-
定点医疗机构管理
包括医疗机构资质、医保医师、医保护士、定点零售药店、医保药师等8项信息业务编码,实现全国医保系统“纵向全贯通”。
-
药品和医用耗材管理
覆盖药品目录、高值耗材目录等,确保医保基金合理使用。
二、实施时间与目标
-
完成时间 :2019年9月26日,15项编码标准全部完成。
-
执行时间 :2020年3月底前全国统一实施,实现全国医保系统“一码通”。
三、核心作用
-
提高管理效率
统一编码标准,简化数据传输流程,降低医保管理成本。
-
保障基金安全
通过动态调整机制,及时更新医保目录,防范基金滥用风险。
-
促进医保改革
为按病种付费、DRG等重大改革提供数据支撑,提升医保基金使用效率。
四、社会影响
-
患者就医体验 :实现全国医保信息共享,减少异地就医结算障碍。
-
行业规范 :推动医疗机构规范诊疗行为,提升医疗服务质量。
五、其他说明
医保三大目录(药品目录、诊疗项目目录、医疗服务设施目录)与15项编码标准共同构成医保支付体系,确保医保基金覆盖合规医疗需求。目前,全国医保系统已全面实现动态调整和实时结算,进一步提升了医保治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