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锁托槽的被动型和主动型主要区别体现在设计原理、摩擦力、控制力及适用阶段等方面,具体对比如下:
一、设计原理与摩擦力
-
被动自锁托槽
采用滑道式锁片设计,弓丝放入槽沟后通过滑动实现固定,锁片无弹性,不施加额外压力。这种设计摩擦力极低,牙齿移动阻力小,适合快速排齐牙列或关闭拔牙间隙。
-
主动自锁托槽
通过弹簧夹或弹性锁片持续施加压力,形成稳定矫正力。摩擦力较大,但能提供精准的三维控制(如转矩、倾斜度),适合后期精细调整。
二、控制力与牙齿移动特点
-
被动自锁托槽 :控制力较弱,主要依赖摩擦力推动牙齿移动,适合快速移动但精度要求低的阶段。
-
主动自锁托槽 :控制力强,可精确调节转矩和倾斜度,尤其适合复杂病例(如咬合关系异常、牙齿旋转)。
三、临床应用阶段与疗程
-
被动自锁托槽 :多用于治疗初期(如拔牙后)或需要快速关闭间隙的场景,可缩短疗程约半年。
-
主动自锁托槽 :适用于后期精细调整,或不需要大幅移动牙齿的不拔牙矫正,疗程相对较短但调整频率较高。
四、舒适度与维护
-
被动自锁托槽 :因摩擦力小,牙齿移动更顺畅,复诊间隔可延长至6-8周,舒适度较高。
-
主动自锁托槽 :需频繁调整施力方向,复诊周期通常为4周,长期佩戴可能稍感不适。
五、其他注意事项
-
拔牙率 :两者对牙根吸收的影响无显著差异,医生可根据病例灵活选择组合方案。
-
品牌与技术 :如Damon系列(Q/Clear)、3M的SmartClip等,均支持主动/被动自锁托槽技术,具体选择需结合牙齿情况。
总结 :被动自锁托槽适合快速移动需求,主动自锁托槽适合精细调整。实际治疗中,医生常将两者结合使用,以发挥各自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