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位性低血压是一种由于体位改变而引起的血压显著下降的现象,常表现为从卧位或坐位突然变为直立位时,血压急剧降低,导致全脑供血不足的症状。以下是对体位性低血压的详细解析:
-
主要症状:
- 体位性低血压的典型症状包括头晕、眩晕、视力模糊、心慌心悸等。这些症状通常在体位改变后的数秒至数分钟内出现,可能持续较长时间。
- 严重时,患者可能出现晕厥,甚至大小便失禁。
-
发病原因:
- 突发性体位性低血压多因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引起直立性小动脉收缩功能失调所致。
- 继发性体位性低血压多见于脊髓疾病、急性传染病恢复期、内分泌紊乱、慢性营养不良或使用降压药、镇静药之后。
- 老年人由于心血管系统逐渐硬化,大血管弹性纤维减少,交感神经增强等因素,也容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
-
易患人群:
- 体位性低血压是老年人和儿童的常见病。据统计,65岁以上老年人体位性低血压者约占15%,75岁以上可高达30%~50%。
-
应对措施:
- 一旦发生体位性低血压,应反复测量不同体位的血压,以便明确诊断,对症治疗。
- 除病因治疗外,还应注意合理饮食、适当体育锻炼、保证充分睡眠时间、避免劳累和长时间站立等。
- 症状明显者可穿弹力长袜,用紧身腰带,并可试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 长期卧床的病人和患有高血压的老年人在站立时动作应缓慢,在站立前先做准备动作,以促进静脉血向心脏回流。
体位性低血压是一种与体位改变相关的血压异常现象,其症状多样且可能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对于易患人群和已患病者,应采取积极的预防和治疗措施,以降低其发生风险并缓解相关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