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毒肝是由梅毒螺旋体感染引发的肝脏炎症或肝硬化,属于梅毒系统性损害的罕见并发症,其核心特征为胆汁淤积(ALP/γ-GT显著升高)、肉芽肿性肝炎及青霉素治疗有效。早期易误诊为病毒性肝炎,晚期可能导致分叶肝等不可逆病变,需通过血清学检测和肝活检确诊。
病因与病理
梅毒肝的直接病原体是梅毒螺旋体,通过性接触传播后,病原体经血液扩散至肝脏,引发肉芽肿性炎症和胆管损伤。与酒精性或病毒性肝硬化不同,梅毒肝的病理特点是汇管区淋巴细胞浸润和小胆管扩张,晚期形成树胶肿瘢痕导致肝脏变形。
典型症状
早期表现为乏力、黄疸、肝肿大,但胃肠道症状较轻;晚期因树胶肿愈合形成分叶肝,触诊质地坚硬但压痛不明显。约50%患者伴随梅毒二期皮疹(躯干/四肢红斑),实验室检查以ALP/γ-GT升高为主,ALT/AST仅轻度异常。
诊断关键
需结合三项指标:梅毒血清学试验阳性、排除其他肝病(如病毒性肝炎或自身免疫性肝病)、肝活检发现肉芽肿性病变。影像学可见脾大或肝门静脉异常,但CT和超声无特异性,病理检查是金标准。
治疗与预后
苄星青霉素肌肉注射(240万单位/周,连用3周)是首选方案,青霉素过敏者可改用头孢曲松或多西环素。治疗有效者肝酶2-3个月内恢复正常,但晚期瘢痕病变不可逆。预防需规范性行为防护和避免共用针具。
提示 梅毒肝易漏诊,若不明原因胆汁淤积且伴皮疹,应及时筛查梅毒。早期治疗可完全康复,延误则可能进展为肝衰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