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吸虫导致的肝硬化很可能是血吸虫性肝病,这是一种由血吸虫感染引发的慢性肝脏病变,特点是门静脉高压和肝纤维化,但肝功能相对保留。
-
病因与感染途径
血吸虫性肝病由血吸虫(如日本血吸虫、曼氏血吸虫)寄生引起。虫卵沉积在肝脏门静脉分支,引发免疫反应和肉芽肿形成,长期刺激导致肝纤维化。 -
病理特征
与酒精性或病毒性肝硬化不同,血吸虫性肝病主要表现为窦前性门静脉高压,肝细胞损伤较轻,因此黄疸和肝衰竭较少见,但脾肿大、腹水常见。 -
临床表现
早期可能无症状,后期出现腹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易出血)、脾功能亢进。肝功能检查常显示白蛋白降低,但转氨酶可能正常或轻度升高。 -
诊断与治疗
确诊依赖粪便或血清学检测虫卵/抗体,影像学(超声、CT)可见门静脉增宽、肝纤维化。治疗以驱虫药(如吡喹酮)为主,晚期需处理并发症(如内镜止血、脾切除)。 -
预防与预后
避免接触疫水、加强卫生管理是关键。早期干预预后较好,但晚期门静脉高压可能不可逆,需长期随访。
血吸虫性肝病是可防可治的疾病,早发现、规范治疗能显著改善结局。若生活在疫区或有相关暴露史,建议定期筛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