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吸虫导致的肝硬化是一种由血吸虫感染引发的慢性肝病,其核心病理表现为虫卵沉积引发肝脏纤维化,最终形成肝硬化。关键特征包括:门静脉高压突出(因虫卵阻塞肝内血管)、肝细胞损伤较轻但纤维化严重(与其他肝硬化类型不同),以及疫区接触史为重要诱因(如接触疫水或食用未煮熟的钉螺)。早期治疗可控制病情,但晚期可能出现腹水、消化道出血等严重并发症。
-
发病机制
血吸虫尾蚴通过皮肤或消化道进入人体,成虫在门静脉产卵,虫卵随血流沉积于肝脏。虫卵释放抗原引发免疫反应,形成肉芽肿和纤维化,逐渐破坏肝脏结构。肝窦前纤维化是典型特征,导致门静脉血流受阻早于肝细胞衰竭。 -
典型症状
早期可能仅表现为疲劳、食欲不振;进展期出现腹胀、肝区隐痛;晚期则伴随脾肿大、腹水、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部分患者因反复感染发展为“侏儒型”(儿童期感染影响生长发育)。 -
诊断要点
结合疫区接触史、血吸虫抗体检测、影像学(超声/CT显示肝纤维化特征)及肝活检。门静脉高压症状早于肝功能异常是重要鉴别点。 -
治疗与预防
驱虫药物(如吡喹酮)可清除成虫,但晚期需抗纤维化治疗(如复方鳖甲软肝片)及并发症管理(腹水引流、止血等)。预防核心是避免疫水接触、灭螺和粪便无害化处理。
提示:血吸虫性肝硬化具有地域性,疫区居民应定期筛查;若出现不明原因腹胀或消化道症状,需及时排查。早期干预可显著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