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局药品谈判砍价全过程可分为以下几个关键环节,综合权威信息整理如下:
一、企业报价阶段
-
企业提交初始报价
药企根据成本、市场定位及医保支付能力提交药品的初始报价,例如某抗癌药曾报3000元/支。
-
价格底价策略
部分企业会采用“底价策略”,将谈判底价密封在信封中,谈判时再公开,以此增强议价筹码。
二、专家评估与谈判阶段
-
专家团队组成
由医保局专家、医疗机构代表及药品行业代表组成谈判组,负责评估药品价值、医保基金承受能力及市场情况。
-
多轮博弈与策略
-
“灵魂砍价”技巧 :通过“再降4分钱”等微调策略,结合患者用药长期性、药品可替代性等因素,逐步压缩企业报价空间。
-
情感与理性结合 :谈判代表既强调医保基金责任(如“患者等不起”),又以数据支撑(如“一年可节省上亿元”),促使企业接受合理降价。
-
-
关键决策点
-
价格调整幅度 :如将5.62元/片的达格列净片砍至4.36元,单日节省0.26元,年节省超3000元。
-
供应保障承诺 :企业需承诺药品质量、稳定供应及医保报销比例,增强谈判筹码。
-
三、协议达成与后续
-
签订合作协议
双方就最终价格、报销条件等达成一致,签订书面协议。例如某罕见病用药诺西那生钠注射液经8次协商后以底价成交。
-
目录更新与实施
降价药品纳入医保目录后,经审核、测试等流程,于次年1月1日正式实施,患者可享受医保报销。
四、总结与意义
医保局通过“灵魂砍价”实现药品价格大幅下降的兼顾基金可持续性和患者用药需求。这一过程不仅是价格博弈,更是一场平衡医疗资源、促进民生福祉的系统性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