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痢是一种由脂肪消化吸收障碍引起的慢性腹泻疾病,典型症状为大便油腻恶臭、漂浮油滴,常见病因包括胰腺疾病、肝胆问题和小肠吸收不良。以下是详细解析:
-
核心症状
患者排便次数增多(3-10次/日),粪便呈灰白色或淡黄色,表面有油光或未消化的脂肪颗粒,伴有明显腐臭味。部分人会出现腹胀、体重下降及脂溶性维生素缺乏(如夜盲症、骨质疏松)。 -
主要病因
- 胰腺功能不全:慢性胰腺炎、胰腺切除术后导致脂肪酶分泌不足
- 胆汁缺乏:胆道梗阻(如胆结石)、肝硬化影响胆汁乳化脂肪
- 小肠病变:克罗恩病、乳糜泻等损伤肠黏膜吸收功能
-
诊断方法
通过粪便苏丹III染色检测脂肪球,结合血液检查(胰蛋白酶原、维生素D水平)和影像学(腹部CT/MRCP)排查胰腺或胆道异常。部分需做小肠活检明确吸收障碍原因。 -
治疗关键
- 病因治疗:补充胰酶(如胰酶肠溶胶囊)、解除胆道梗阻
- 饮食调整:低脂高蛋白饮食,补充中链甘油三酯(MCT)易吸收脂肪
- 营养支持:注射脂溶性维生素(A/D/E/K)
脂肪痢需长期管理,若持续未治疗可能导致严重营养不良。出现反复脂肪泻建议尽早就医排查潜在疾病,避免盲目使用止泻药掩盖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