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脉诊通过感知脉搏的位、数、形、势四要素,结合脏腑气血理论,精准判断健康状况。 其核心在于“寸口分候脏腑”定位法(左手心肝肾/右手肺脾命门)与浮中沉三候指力调控,可识别28种脉象如浮脉(表证)、沉脉(里证)、滑脉(痰湿)等,实现“一脉知全身”。
-
脉诊原理与核心要素
脉搏是心脏搏动与气血运行的反映,受脏腑功能直接影响。医生通过“位”(寸关尺定位)、“数”(频率快慢)、“形”(脉管粗细)、“势”(力度强弱)四要素综合判断。例如:浮脉轻按即得,提示外感表证;沉脉重按始现,多属里寒或虚证。 -
操作手法与关键技巧
- 定位:腕后桡动脉分寸、关、尺三部,对应不同脏腑(如左寸候心)。
- 指法:浮取(轻触皮肤)、中取(中等力度)、沉取(重按至骨)三层探查,结合总按(三指同压)与单按(单指细察)。
- 时间:每侧脉搏至少诊1分钟,确保捕捉节律异常(如结代脉)。
-
常见脉象与健康提示
- 浮脉类(如浮、洪、濡):多与表证、热证相关,伴发热、头痛。
- 沉脉类(如伏、弱):常见于里寒、气血虚,症状如畏寒、乏力。
- 滑涩脉:滑脉圆滑如珠(痰湿/孕象),涩脉艰涩不畅(血瘀/气滞)。
脉诊是中医“四诊合参”的关键环节,需结合症状与体质综合辨证。普通人可学习基础脉象自检,但复杂诊断仍需专业医师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