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诊脉的三种方法包括遍诊法、三部脉诊法和寸口诊法,其中遍诊法通过头手足九处脉位全面探查气血状态,三部脉诊法侧重人迎、寸口、趺阳三脉判断胃肾之气存亡,寸口诊法则以腕后桡动脉为核心简化诊断流程,成为现代临床主流。
-
遍诊法(三部九候)
源自《黄帝内经》,将人体分为头、手、足三部,每部再细分天、地、人三候,共九处脉位。例如头部太阳穴脉候肝胆,足部太溪脉候肾气。此法通过全身脉象对比定位病源,尤其适用于危重症和疑难病,但操作复杂,现代少用。 -
三部脉诊法
汉代张仲景推广,重点诊察人迎(颈动脉)、寸口(桡动脉)、趺阳(足背动脉)三脉。寸口候十二经,人迎和趺阳分候胃气,危急时加太溪脉判断肾气。此法简化了遍诊法,但仍需多部位配合,现仅用于特殊病例。 -
寸口诊法
晋代后成为主流,仅需诊察腕后桡动脉。寸口为“脉之大会”,汇聚五脏六腑气血信息,且操作便捷。临床中进一步细分寸、关、尺三部,对应上中下三焦,如左寸候心、右关候脾胃,结合浮中沉指力精准辨证。
掌握这三种方法,能灵活应对不同健康场景。初学者可从寸口诊法入门,逐步理解脉象与脏腑的关联,而遍诊法和三部诊法则为深入辨证提供传统智慧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