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婆和外祖母是同一概念的不同称谓,均指母亲的母亲。以下是具体说明:
-
基本定义
-
外婆 :是母亲的母亲,属于母系亲属的常用称呼。
-
外祖母 :与外婆同义,也是书面语中的标准表达。
-
-
历史演变
-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外祖母的称呼经历了演变。明代沈榜的《宛署杂记》中已出现“母之母曰姥姥”的记载,而“外婆”作为书面语形式则更早见于《儒林外史》等清代作品。
-
地域差异
-
不同地区对外祖母的称呼存在差异,例如:
-
北方地区(如北京、河北)多称“姥姥”
-
粤语地区(如广东)称“阿嬷”或“外婆”
-
闽南语统称“阿公”“阿嬷”
-
-
但现代书面语和口语中,“外婆”已成为最广泛接受的书面称谓
-
-
使用习惯
-
口头交流时,北方人更倾向使用“姥姥”,而书面表达则多用“外婆”
-
部分方言区(如吴语上海话)有独特称呼(如“唔奶”),但属于小范围使用
-
外婆即外祖母 ,两者是同一亲属关系的不同称谓,区别主要体现在地域方言和书面/口头表达习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