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癖是中医对脂肪称谓,核心病机为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导致痰浊淤积于肝,表现为胁胀或痛、右胁下肿块,好发于肥胖中老年人。关键病因为饮食不节、情志失调、久坐少动,早期干预可逆转,但拖延可能引发肝硬化或代谢疾病。
-
核心病机与表现
肝癖本质是肝脾功能失调。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若长期嗜食肥甘或情绪压抑,肝气郁结会阻碍脾的运化,水湿停聚成痰浊,最终淤积肝脏。典型症状包括右胁隐痛、腹胀、乏力,肥胖者多见舌苔白腻、脉滑。部分患者超声检查显示脂肪肝,但早期可能无症状。 -
五大常见证型
- 肝郁脾虚:胁胀因情绪波动加重,伴腹泻、食欲差,宜逍遥散疏肝健脾。
- 痰湿内停:形体肥胖、痰多胸闷,需温胆汤化痰祛湿。
- 湿热内蕴:口干口苦、小便黄,甘露消毒丹清热利湿。
- 痰瘀互结:胁痛如刺、面色晦暗,复元活血汤活血化瘀。
- 脾肾亏虚:隐痛伴腰膝酸软,参苓白术散合金匮肾气丸调补脾肾。
-
中西医结合防治
西医认为脂肪肝与代谢紊乱相关,需控制;中医强调个体化调理,如针刺中脘、丰隆穴促进代谢,或用药膳如山楂陈皮茶消脂。关键措施包括:每日30分钟有氧运动、低脂饮食(如燕麦、海带)、避免熬夜和情绪压力。
总结:肝癖需早诊早治,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如戒酒、减重)结合中药调理(如疏肝消脂方),多数患者可显著改善。若持续忽视,可能进展为肝硬化,建议定期体检并遵医嘱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