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心衰竭的处理需以综合治疗为核心,重点包括药物治疗、容量管理、原发病控制和生活方式调整。其治疗目标是缓解症状、延缓病情进展并提高生存质量,但需终身管理且无法完全治愈。以下是具体措施:
-
药物治疗
- 利尿剂(如呋塞米、螺内酯)是基础,用于减轻体液潴留和水肿,需根据肾功能调整剂量。
- 血管扩张剂(如硝酸酯类)可降低心脏负荷,但肺动脉高压患者需慎用非选择性药物。
- 正性肌力药(如地高辛)短期增强心肌收缩力,长期疗效有限。
- 肺动脉高压靶向药(如内皮素受体拮抗剂)适用于特定病因,需严格评估后使用。
-
急性与慢性管理差异
- 急性期以精准容量管理为核心,结合血流动力学监测,必要时使用机械循环支持。
- 慢性期强调长期利尿治疗,避免诱发因素(如感染、高盐饮食),并逐步增加有氧运动。
-
病因与诱因控制
- 积极治疗原发病,如肺栓塞需抗凝,慢阻肺需改善缺氧,左心衰需优化左心功能。
- 纠正诱因如感染、心律失常,限制钠盐摄入(每日<5g),并定期监测体重变化。
-
生活方式与心理支持
- 低盐饮食、戒烟限酒,适度运动以增强心肺功能。
- 心理疏导缓解焦虑,家属需参与护理以提高治疗依从性。
-
终末期干预
药物无效时可考虑心脏移植或机械辅助装置,但需评估手术适应症及患者整体状况。
总结:右心衰竭需个体化治疗,患者应严格遵医嘱用药、定期复诊,并通过健康习惯延缓病情。早期干预和长期管理是关键,终末期需积极评估高级治疗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