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工作是围绕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而开展的综合性任务,主要包含以下方面:
一、预防和治理措施
-
工程措施
包括修建梯田、等高耕作、带状种植、护岸固滩、拦沙池、排水沟、挡土墙等工程设施,改变地形地貌以减少水土流失。
-
生物措施
通过种植草皮、灌木、乔木等植被恢复地表覆盖,增强土壤抗蚀能力,改善土壤结构。
-
农耕措施
实施深耕、密植、间作套种、增施肥料等技术,结合梯田建设提高土地蓄水能力。
二、监管措施
-
制度建设与执行
完善水土保持法律法规和监管制度,强化全链条全过程监管,严格查处违法违规行为。
-
信用评价与分类监管
建立水土保持信用评价体系,根据信用结果实施分类分级监管。
-
工程监理与质量控制
对水土保持工程进行施工监理,确保工程措施、植物措施按设计要求实施,保障工程质量和进度。
三、规划与补偿
-
方案编制与审批
生产建设项目需编制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或报告表,经审查批准后实施。
-
补偿机制
对损坏水土保持设施和地貌植被的行为征收补偿费,用于生态修复和资源恢复。
四、监测与评估
-
动态监测
定期监测水土流失动态变化,评估防治效果,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
长期评估
对水土保持项目进行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评估,调整改进措施。
五、生态修复与资源管理
-
植被恢复
通过封山育林、人工种植等方式恢复地表植被,重建生态平衡。
-
资源开发与保护
合理规划土地资源利用,推广生态农业技术,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保护的协调。
六、信息化与技术支撑
-
遥感监管
利用卫星遥感技术进行大范围监测,提高监管效率。
-
智慧信息处理
采用GIS、RS等技术进行数据采集与分析,优化水土保持方案设计。
通过以上措施的综合实施,水土保持工作旨在实现防灾减灾、资源培育、生态修复和可持续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