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结结核是由结核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炎症,常见于颈部,表现为无痛性肿块、低热、盗汗等症状,中医称为“瘰疬”或“老鼠疮”。关键特征包括:多发于青少年、易形成脓肿或窦道、需长期抗结核治疗,治愈率高但疗程长。
-
病因与感染途径
结核杆菌通过口腔、呼吸道或血行播散感染淋巴结,常见原发灶为肺结核。免疫力低下时,细菌沿淋巴管扩散,形成颈部、腋窝等部位的结节。 -
典型症状
初期为孤立、可推动的无痛肿块;进展后融合成串珠状,皮肤变紫、破溃流脓,伴低热、消瘦等全身症状。部分患者仅有局部肿胀,无明显不适。 -
诊断方法
结合病史、触诊(结节硬、粘连)及影像学检查(B超/CT)。穿刺活检或PPD试验可确诊,需排除肿瘤或其他感染性疾病。 -
治疗与预后
以异烟肼、利福平等药物为主,疗程至少1年。脓肿需穿刺抽脓或手术清除,术后继续抗结核治疗。规范治疗下治愈率近100%,但耐药病例需调整方案。 -
日常注意事项
加强营养(高蛋白、维生素)、避免劳累,定期复查。破溃伤口需专业护理,防止继发感染。
早期发现并坚持治疗是关键,多数患者可完全康复。若颈部出现不明肿块,应及时就医排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