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黑酸症(黑尿症)是一种罕见的遗传代谢疾病,核心问题是体内缺乏尿黑酸氧化酶,导致尿液暴露空气后变黑,长期可能引发关节损伤和器官病变。 该病早期仅表现为尿液变色,但随年龄增长会累积全身性危害,需通过专业检测确诊。
-
遗传与病因
尿黑酸症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近亲结婚家庭发病率更高。患者因基因缺陷无法正常代谢酪氨酸和苯丙氨酸的中间产物——尿黑酸,使其在尿液中大量堆积,氧化后呈现酱油色或黑色。 -
典型症状
新生儿期即可通过尿液变色发现,新鲜尿液正常,放置后逐渐变黑。儿童期通常无其他不适,但成年后可能出现皮肤色素沉着(如蓝黑色耳廓、巩膜)、脊柱强直和关节炎,严重者甚至导致肾功能衰竭或心脏瓣膜钙化。 -
诊断方法
确诊需结合尿液生化检测(如气相色谱质谱分析)和基因检测。简易筛查包括:尿液加入碱性试剂加速变黑、三氯化铁试验呈紫黑色,或硝酸银反应变黑。需与溶血性血红蛋白尿、胆红素尿等鉴别。 -
治疗与管理
目前无根治手段,但早期干预可延缓病情。建议限制苯丙氨酸和酪氨酸摄入(需保证营养),补充大剂量维生素C;晚期关节病变需止痛或手术,定期监测心肾功能。
提示:若发现孩子尿液异常变色,即使无其他症状也应尽早就医。罕见病早期易被忽视,但及时诊断能有效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