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日常病程记录是医疗文书的核心部分,需全面、客观地记录患者的病情变化及诊疗过程。其内容通常包括以下要点:
一、基本信息与病情概要
-
患者基本信息
-
姓名、年龄、性别、联系方式、婚姻状况等。
-
家族史(如精神疾病、自杀史、药物滥用史等)。
-
-
入院信息
- 入院时间、诊断、初步病情评估(如意识状态、精神症状、躯体检查等)。
-
病程进展
- 症状变化(如幻觉、妄想、情绪波动等)及治疗反应。
二、诊疗过程记录
-
查房记录
-
每日精神状态、躯体情况、药物副反应、治疗变化等。
-
上级医师查房意见及医嘱调整。
-
-
辅助检查与结果分析
-
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电解质、药物浓度等)。
-
影像学检查(如脑电图、CT)及结果解读。
-
-
治疗计划与调整
-
药物治疗方案(剂量、疗程、副作用管理)。
-
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及社交技能训练。
-
三、病情评估与风险预警
-
精神症状评估
- 使用PANSS、NOSIE等量表评估症状严重程度及功能受损情况。
-
自杀与攻击风险
-
自杀意念、行为评估及危机干预措施。
-
攻击风险因素筛查(如冲动行为评分)。
-
-
躯体疾病关联
- 心血管、内分泌等器质性疾病与精神症状的关联。
四、医嘱与注意事项
-
用药管理
-
药物副作用监测、调整方案。
-
长期用药依从性教育。
-
-
生活护理建议
-
饮食、睡眠、社交技能训练。
-
家庭支持系统建设。
-
-
随访计划
- 短期(1-3个月)评估疗效,长期(半年以上)调整管理策略。
五、记录规范要求
-
时效性 :病危患者每日记录,重症患者每2天一次,稳定患者每3天一次。
-
准确性 :使用标准化量表(如NOSIE)量化评估,避免主观描述。
-
完整性 :涵盖病情、治疗、评估全流程,体现三级查房机制。
通过系统记录,医生可及时调整诊疗方案,保障患者安全与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