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丢失性胃肠病(Protein-Losing Gastroenteropathy, PLG),是一组由多种原因引发的疾病,主要特征是血浆中的蛋白质,尤其是白蛋白,从胃肠道异常丢失,导致低蛋白血症。
病因
-
胃肠道黏膜损伤:如胃溃疡、克罗恩病等炎症性肠病,以及肿瘤性疾病,可导致胃肠道黏膜完整性受损,使蛋白质易于渗出进入肠腔。
-
胃肠道淋巴管阻塞:淋巴管阻塞会导致富含蛋白质的肠间质不能被保持在间质中或被吸收入血循环,溢出进入肠腔,进而丢失。
-
其他因素:系统性红斑狼疮、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等相关胃肠病,以及过敏、自身免疫等因素也可能导致蛋白丢失性胃肠病。
临床表现
-
水肿:由于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液体从毛细血管渗出增加,常见下肢水肿,严重者可出现全身性水肿。
-
营养不良:长期脂类、糖类吸收不良,可导致营养不良。
-
免疫功能降低:细胞免疫功能降低,患者易发生感染。
-
低蛋白血症:白蛋白减少,血浆γ球蛋白及IgG降低。
诊断
-
实验室检查:通过检测粪便中放射性标记的大分子物质(如α1-抗胰蛋白酶)的丢失情况,可以诊断是否存在蛋白丢失性胃肠病。
-
影像学检查:X线检查、CT扫描和MRI等影像学检查有助于发现胃肠道的异常表现。
-
内镜检查:胃镜和结肠镜等内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胃肠道黏膜的病变情况。
治疗
-
对症治疗:包括低盐饮食、利尿药等,以减轻水肿和减少腹水。静注人血白蛋白仅有暂时效果。
-
药物治疗:根据病因使用抗生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
-
手术治疗:对于某些特定疾病,如恶性肿瘤、缩窄性心包炎等,需要采取手术治疗。
蛋白丢失性胃肠病是一组由多种原因引发的复杂疾病,其临床表现多样,诊断需综合多种检查手段。治疗方面,需根据具体病因采取针对性措施,同时注意对症治疗和营养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