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通气-血流比例失调是肺部疾病引发呼吸衰竭的常见机制,主要表现为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严重时可导致呼吸功能减退甚至生命危险。其核心症状包括呼吸困难、发绀(皮肤黏膜青紫)、精神神经异常(如烦躁或嗜睡),以及因血气失衡引发的多系统功能障碍。
-
低氧血症相关症状
动脉血氧分压(PaO2)低于60mmHg时,身体各组织缺氧,表现为呼吸急促、口唇/指甲发绀。长期缺氧可能导致注意力涣散、判断力下降,严重时出现昏迷或抽搐。慢性患者可能出现杵状指(趾)和活动耐力显著下降。 -
高碳酸血症相关症状
二氧化碳潴留(PaCO2>50mmHg)初期会刺激呼吸中枢,表现为头痛、多汗和兴奋;后期则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引发嗜睡、意识模糊(称为“肺性脑病”)。部分患者伴随血压升高和心率失常。 -
代偿与失代偿表现
- 功能性分流型(V/Q<0.8):常见于慢阻肺、哮喘,以低氧血症为主,吸氧可部分缓解。
- 死腔样通气型(V/Q>0.8):多见于肺栓塞,虽通气正常但换气效率低下,表现为血气双重异常且吸氧效果有限。
-
继发系统症状
长期失调可引发右心衰竭(如颈静脉怒张、肝肿大)、应激性消化道出血,以及肾功能异常导致的少尿。急性发作时可能出现休克或多器官衰竭。
早期识别症状并干预至关重要,尤其是慢性肺病患者出现异常呼吸模式或意识变化时需立即就医。维持气道通畅、纠正血氧和病因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