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静脉回流障碍是指肝脏静脉血液回流受阻导致的一系列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门静脉高压、肝功能异常和腹水。 该病可由肝静脉血栓、肿瘤压迫或先天畸形引起,严重时可能发展为布加综合征,威胁生命。
-
病因与发病机制
肝静脉回流障碍通常由血栓形成(如骨髓增生性疾病、凝血异常)、肝脏肿瘤压迫或先天性血管畸形导致。当肝静脉血流受阻时,肝脏淤血,门静脉压力升高,进而引发脾肿大、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等并发症。 -
典型症状
患者早期可能仅感乏力、腹胀,随着病情进展,会出现腹水(腹部膨隆)、下肢水肿及消化道出血(呕血或黑便)。严重者可出现肝性脑病,表现为意识模糊甚至昏迷。 -
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是关键,如超声、CT或MRI可显示肝静脉狭窄或血栓;血管造影能明确血流阻塞部位。血液检查可能发现肝功能异常(如转氨酶升高、白蛋白降低)。 -
治疗与预后
治疗需针对病因:抗凝药物适用于血栓患者,血管成形术或支架植入可缓解狭窄,严重病例需肝移植。早期干预可改善预后,但延误治疗可能导致不可逆肝损伤。
提示: 若出现不明原因腹水或消化道出血,应尽快就医排查肝静脉回流障碍,避免病情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