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汁返流是一种消化系统疾病,指胆汁异常逆流进入胃或食管,破坏黏膜屏障并引发炎症。关键亮点包括:与幽门功能失调或术后结构异常相关,典型症状为口苦、胃灼热、呕吐胆汁,长期不治可能增加胃癌风险,需药物与生活方式联合干预。
-
病因与机制:胆汁由肝脏分泌,正常应进入十二指肠助消化。当幽门括约肌松弛、胃部术后结构改变或胆囊疾病(如结石、切除)时,胆汁可能反流入胃,其碱性成分(胆酸、胰酶)会腐蚀胃黏膜,导致慢性炎症或溃疡。
-
典型症状:
- 上腹灼痛:进食后加重,尤其是油腻食物。
- 口苦与恶心:晨起明显,呕吐物可能含黄绿色胆汁。
- 消化不良:腹胀、嗳气、早饱感,部分患者体重下降。
- 并发症信号:黑便(胃出血)、Barrett食管(癌前病变)等。
-
诊断方法:
- 胃镜检查:直接观察胃内胆汁潴留及黏膜损伤,是确诊金标准。
- 24小时胆汁监测:定量分析反流频率与程度。
- 影像学检查:超声或CT排查胆囊结石、术后异常等诱因。
-
治疗与预防:
- 药物:促胃动力药(如莫沙必利)加速排空,黏膜保护剂(如铝碳酸镁)中和胆汁,严重时需手术修复解剖结构。
- 生活方式:低脂饮食、戒烟酒、睡前3小时禁食,抬高床头15-20厘米减少夜间反流。
- 情绪管理:焦虑会通过“脑-肠轴”加重症状,需保持心态平和。
总结:胆汁返流需早诊早治,避免长期黏膜损伤。若反复出现口苦、胃痛等症状,建议及时胃镜检查,并调整饮食作息以控制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