囊性坏死是组织或器官内因缺血、感染、肿瘤等因素导致细胞死亡形成的囊性病变,常见于肾脏、肝脏等部位,可能伴随疼痛、功能障碍等症状,需结合影像学检查确诊,治疗包括药物、手术等干预手段。
-
核心机制:当局部组织供血不足(如肿瘤压迫血管)或受炎症、感染侵袭时,细胞坏死液化形成囊腔,内部可能含液体、血液或坏死碎片。例如肾癌引发的囊性坏死,肿瘤中心因缺血形成假囊肿,囊壁厚且不规则。
-
常见部位与表现:
- 肾脏:囊性肾癌可能导致腰痛、血尿,但早期常无症状,需通过CT或MRI发现囊壁结节、钙化等特征。
- 肝脏:长期饮酒或肝炎患者可能出现肝囊性坏死,表现为肝功能异常,严重时需手术切除坏死区。
-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可引发囊性变,加速骨塌陷,需与骨关节炎等鉴别。
-
诊断与治疗:
- 影像学检查(超声、CT)可明确囊肿位置、大小及恶性征象,如囊壁增厚、分隔等。
- 治疗依病因而定:良性小囊肿可观察;恶性或症状明显者需手术(如肾部分切除)或介入引流,合并感染时需抗生素控制。
提示:若体检发现囊性病变或出现不明原因疼痛,应尽早就医明确性质,避免延误潜在恶性疾病的治疗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