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节液中白细胞内有尿酸结晶是痛风的典型表现,属于嘌呤代谢紊乱导致的高尿酸血症引发的关节疾病。其核心机制钠结晶沉积在关节及周围组织,引发剧烈炎症反应,急性发作时伴随红肿热痛,长期未控制可能造成关节畸形和永久性损伤。
-
病因与机制
尿酸是嘌呤代谢的终产物,当血液中尿酸浓度超过溶解度(约420μmol/L)时,会形成针状尿酸钠结晶。这些结晶被关节液中的白细胞吞噬后,刺激免疫系统释放炎症因子,导致急性痛风性关节炎。遗传因素、高嘌呤饮食、肥胖或肾脏排泄障碍是主要诱因。 -
诊断金标准
关节液穿刺检查发现白细胞内吞噬的尿酸钠结晶是确诊痛风的关键依据。显微镜下可见细针状或棱柱状结晶,加热可溶解。部分患者急性期血尿酸可能正常,需结合症状和影像学(如超声“双轨征”)综合判断。 -
典型症状与危害
大脚趾、踝关节或膝关节最常受累,突发剧烈疼痛伴红肿,持续数天至数周。反复发作会导致慢性关节炎、痛风石(关节周围白色沉积物)及骨质侵蚀,严重者关节功能丧失。 -
治疗与管理
- 急性期:用非甾体抗炎药或秋水仙碱缓解炎症。
- 长期控制:服用别嘌醇等药物降低尿酸,目标值需维持在300μmol/L以下。
- 生活方式:限制酒精、内脏和海鲜摄入,每日饮水2升以上,控制体重。
痛风需终身管理,早期干预可避免关节不可逆损伤。若出现关节突发的红肿热痛,应及时就医检查关节液,明确诊断后规范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