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糖耐受不良(乳糖不耐受)是一种因体内缺乏乳糖酶导致的消化障碍疾病,典型表现为摄入乳制品后出现腹胀、腹痛、腹泻等症状。关键诱因包括基因遗传、肠道损伤或年龄增长导致的乳糖酶活性下降,全球约70%的成人存在不同程度的乳糖不耐受,但通过科学管理仍奶制品的营养。
-
核心机制
乳糖是牛奶中的天然糖分,需乳糖酶分解为葡萄糖和半乳糖才能吸收。若乳糖酶不足,未消化的乳糖在肠道发酵产酸产气,引发不适。原发性乳糖酶缺乏(成人型)最常见,与基因相关;继发性类型多由肠炎、药物等暂时性损伤引起;先天性类型罕见但症状严重。 -
典型症状
成人多在摄入乳制品1-2小时后出现腹胀、肠鸣、腹泻;婴幼儿表现为腹泻、哭闹或发育迟缓。症状严重度与乳糖摄入量正相关,少数人可能因肠道敏感度差异仅表现为便秘或恶心。 -
科学应对策略
- 少量多次法:分次饮用牛奶,单次不超过100ml,逐步刺激乳糖酶活性。
- 替代选择:酸奶、奶酪等发酵乳制品乳糖含量低,或无乳糖牛奶/豆奶替代。
- 搭配饮食:避免空腹饮奶,搭配谷物可延缓吸收。乳糖酶补充剂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 营养补偿:通过绿叶菜、豆腐、坚果等补充钙质,预防长期乳制品限制导致的营养缺乏。
- 特殊人群管理
婴幼儿若确诊先天性乳糖酶缺乏需改用无乳糖配方奶粉;继发性类型(如感染后)通常随原发病痊愈逐渐恢复。母乳喂养婴儿出现症状时,可尝试添加乳糖酶而非直接断奶。
乳糖不耐受并非“绝症”,通过个体化调整饮食结构和产品选择,既能避免不适又能保障营养均衡。若症状持续或影响生活质量,建议就医进行氢气呼气试验等专业评估,制定精准干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