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糖耐受不良,也称为乳糖不耐受症,是一种由于人体小肠黏膜缺乏乳糖酶或乳糖酶活性被抑制,导致在摄入含乳糖的食物后产生的以腹泻、腹胀、腹痛等为主要症状的消化系统疾病。
一、主要类型
-
原发性乳糖酶缺乏:这是一种最常见的类型,与遗传有关。随着年龄的增长,小肠上皮细胞分泌的乳糖酶逐渐减少,导致对乳糖的消化吸收能力下降。
-
继发性乳糖酶缺乏:这通常是由肠道疾病(如感染性腹泻、克罗恩病等)引起的小肠炎病变,导致乳糖酶分泌减少。
-
先天性乳糖酶缺乏:这是一种非常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婴儿出生后即出现严重的乳糖不耐受症状,如水样腹泻、腹胀和营养不良。
-
发育性乳糖酶缺乏:主要见于胎龄小于34周的早产儿,由于其肠道乳糖酶活性较低,摄入乳糖含量超过肠道负荷量所致。
二、诱发因素
-
遗传因素:不同种族和地域的人群发病率差异显著,这与基因变异有关。例如,亚洲人中乳糖不耐受的比例较高。
-
年龄增长:随着年龄的增长,尤其是断奶后,体内乳糖酶的合成逐渐减少,导致乳糖不耐受。
-
肠道疾病:如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等炎症性肠病,以及肠道感染性疾病,都可能损伤肠黏膜,影响乳糖酶的分泌。
-
其他因素:早产儿由于肠道系统发育不完全,也容易出现乳糖不耐受的情况。
三、症状表现
-
消化系统症状:包括腹胀、腹痛、腹泻、肠鸣音亢进等。这些症状通常在摄入含乳糖的食物后30分钟至数小时内出现。
-
全身症状:严重的情况下,还可能出现脱水、营养不良等症状。
四、诊断方法
-
临床症状评估:根据患者的症状进行初步判断。
-
实验室检查:如乳糖耐量试验、尿半乳糖检测等,可以辅助诊断。
-
基因检测:对于疑似先天性乳糖酶缺乏的患者,可以进行基因检测以确诊。
五、治疗方法
-
饮食调整:避免或限制摄入含乳糖的食物,选择无乳糖或低乳糖替代品。
-
补充乳糖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乳糖酶制剂来帮助消化乳糖。
-
对症治疗:对于腹泻、腹痛等症状,可以使用止泻药、解痉药等药物进行对症治疗。
乳糖耐受不良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摄入含乳糖食物后的腹泻、腹胀等症状。其病因复杂多样,包括遗传、年龄增长、肠道疾病等因素。通过合理的饮食调整和必要的药物治疗,大多数患者可以有效控制症状并维持正常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