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制食用菌种需要掌握母种培养、转接和保存等关键步骤,以下是综合权威信息的详细方法:
一、母种制作(可选)
-
材料准备
-
新鲜、无病虫害的马铃薯200克、葡萄糖20克、琼脂10-15克、磷酸二氢钾1克、硫酸镁0.5克、水1000毫升。
-
其他原料:小麦、玉米、棉籽壳等(根据品种调整)。
-
-
培养基配制
- 将马铃薯切块煮沸20分钟杀菌,冷却后与糖类、琼脂等混合,调节pH至5.5-6.5。
-
灭菌与接种
-
分装至试管,高压灭菌(121℃,15分钟)或常压蒸汽灭菌(100℃,1.5小时)。
-
接种后培养7-10天,菌丝长满斜面即可。
-
二、原种制作(需转接母种)
-
转接方法
-
将母种斜面接种到培养基平板或容器中,覆盖培养皿或瓶子。
-
在23-25℃、65%湿度的环境中培养7-10天。
-
-
纯化与筛选
-
通过划线或平板划区纯化,去除杂菌。
-
选择菌落整齐、无杂质的菌株作为原种。
-
三、栽培种制作(部分品种需转接)
-
培养基配制
-
根据品种调整配方,如鸡腿菇需添加牛粪、石膏粉等。
-
配制后进行高压灭菌。
-
-
播种与培养
-
将灭菌后的培养基摊放在稻草捆或培养架上,保持28℃左右温度和80%湿度。
-
观察生长情况,及时翻堆或降温管理。
-
四、菌种保存
-
低温保存 :转接后的菌种需保存在-20℃以下,可长期保存。
-
分装与运输 :分装至无菌袋,密封冷藏运输。
注意事项
-
无菌操作 :所有工具、培养基需严格消毒,避免杂菌污染。
-
环境控制 :不同品种对温度、湿度要求不同,需根据品种调整。
-
安全性 :制种过程需在通风良好的环境进行,避免吸入孢子。
通过以上步骤,可成功自制食用菌种。若需规模化生产,建议建立标准化流程并控制菌种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