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岛在西汉时期正式纳入中国中央政权管辖,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设立儋耳、珠崖两郡为关键节点。此后,历代政权通过行政建制、军事驻防、移民开发等方式持续强化对海南岛的治理,使其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领土。
-
西汉奠定行政基础
汉武帝平定南越后,在海南岛设置儋耳、珠崖两郡,标志着中央政权首次在岛上建立系统行政管理体系。郡县制的推行促进了中原农耕技术、礼教文化的传播,但受限于地理阻隔,实际控制范围主要集中在北部沿海地带。 -
隋唐深化治理体系
隋炀帝增设珠崖、临振、儋耳三郡,唐朝改设崖州、儋州、振州、万安州等五州,形成更细密的行政网络。这一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兴盛,海南岛作为南海贸易中转站,提升了中央政府的战略重视程度,驻军规模扩大至两千余人。 -
宋元至明清巩固开发
宋代将海南岛划归广南西路管辖,元朝设立海南海北道宣慰司,行政层级进一步提升。明清两代推行大规模移民屯垦政策,闽粤移民带来先进生产技术,黎族地区改土归流加速了民族融合。1887年清朝设置琼崖道,现代行政区划雏形基本形成。
海南岛纳入中国版图的历史进程,体现了中央政权经略边疆的能力提升与海洋意识的增强。如今,海南自贸港建设正延续着这座岛屿作为开放前沿的千年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