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没有沿用“琼州省”的名称,主要源于地理标识清晰度、历史沿革延续性、行政调整逻辑性的综合考量。这一选择既保留了区域文化符号,也强化了地理位置辨识度,便于行政管理与对外交流。
从地理位置来看,“海南”直接点明该省位于中国南端、琼州海峡以南的地理特征,比“琼州”更直观地反映地域方位。琼州海峡作为分隔海南岛与大陆的自然屏障,在航海、交通等领域具有重要地位,但作为省名时,“海南”更能突出岛屿属性,避免与海峡名称混淆。历史上,“海南”一词自唐代起已用于代指该区域,而“琼州”长期作为州府名称存在,涵盖范围较小,无法全面代表岛屿及周边海域。
历史演变方面,海南的行政归属多次调整。明代设琼州府,清代沿用此名,但“海南”作为地理概念始终存在。1988年建省时,“海南省”的命名延续了1950年设立的海南行政区的名称,形成连贯的行政记忆。若改用“琼州省”,既与已有的“琼州海峡”“琼州文化”等表述形成冲突,也可能弱化其独立建省的政治意义。
行政区划调整逻辑也影响名称选择。海南建省前隶属广东省,若以“琼州省”命名,易被误解为广东省内次级行政单位。而“海南”明确指向独立地理单元,凸显其省级行政地位。“琼”作为海南省简称仍被保留,既延续历史文脉,又避免完全割裂文化认同。
海南的命名兼顾了历史沉淀与现代治理需求,既保留“琼”字的文化符号价值,又通过“海南”强化地理标识。这种命名逻辑为区域发展提供了清晰认知基础,同时让历史记忆以海峡、文化等形式继续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