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关于“医保钱变少”的疑问增多,核心原因与政策调整、个人账户改革、医疗费用上涨及报销范围变化相关,具体表现为个人账户资金减少、部分项目自付比例增加等。以下从关键因素展开分析。
1. 个人账户划拨比例降低
2023年起多地推行医保门诊共济保障机制,单位缴费部分不再划入个人账户,导致每月到账金额减少。例如,在职职工原单位缴费的30%计入个人账户,现全部纳入统筹基金,个人账户仅保留个人缴费的2%。这一调整使账户“进账”直观减少,但统筹基金池扩大,用于提高门诊报销待遇。
2. 报销规则与范围变动
部分地区优化报销结构,降低起付线、提高封顶线,但部分药品或检查项目的报销比例同步调整。例如,CT检查报销比例从70%降至60%,患者自付部分增加。国家医保目录动态调整,新增高价创新药纳入报销,但部分非必需药品调出目录,可能导致患者需自费购药。
3. 医疗费用上涨稀释保障感
近年来检查费、药品单价逐年上升,即便医保报销比例未变,患者自付金额仍可能增加。以普通三甲医院为例,同一病种住院总费用较5年前上涨约40%,患者需承担更高基数下的自付部分,形成“钱不够用”的直观感受。
4. 门诊统筹使用率不足
改革后门诊费用纳入统筹报销,但部分参保人不熟悉政策,仍习惯用个人账户支付。例如,年度门诊统筹限额5000元,若未主动使用,可能误认为“账户资金减少但未享受待遇”。实际上,门诊慢性病、多发病的报销范围已显著扩大,需主动通过医院结算触发统筹支付。
若感觉医保保障力度减弱,建议优先查询本地门诊共济政策、熟悉报销流程,并在就医时明确告知使用医保统筹结算。理性看待个人账户“存量减少”与统筹基金“共济能力增强”的平衡,根据需求调整就医和购药习惯,可更充分释放改革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