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西漳县朱小俭是当地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领域的代表性人物,以创新农业模式、推动生态修复及非遗传承为核心贡献。其工作聚焦于整合传统农耕技艺与现代科技,带动区域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成为陇中地区乡村转型的实践典范。
生态保护与农业创新是朱小俭的核心实践方向。他主导的“坡地梯田+经济作物”种植模式,有效解决了漳县水土流失问题,同时引入中药材等高附加值作物,提升农民收入。例如,通过推广党参、当归等道地药材的生态种植,当地农户年均增收超过30%,荒地复绿面积达1200亩。技术赋能传统农业方面,他联合科研机构开发土壤改良方案,利用微生物菌剂降低化肥使用量,实现增产与环保双目标,相关技术已获2项国家专利。
在文化传承与产业融合领域,朱小俭挖掘漳县盐画、剪纸等非遗资源,打造“农耕体验+手工艺研学”的文旅项目。2021年发起成立的非遗工坊,培训留守妇女制作民俗工艺品,通过电商平台年销售额突破500万元,带动3个贫困村脱贫。他推动建立漳县首个“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中心”,将秸秆、药渣转化为有机肥和生物质燃料,资源化利用率达85%,减少碳排放约2000吨/年。
人才培养与区域协作是其长期坚持的策略。朱小俭创办的“乡村创客孵化基地”,累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80余人,其中45人成立合作社或家庭农场。他主导的跨县农业技术联盟,促成漳县与周边6个县区共享种质资源、销售渠道,形成区域性特色农产品矩阵,相关产品已进入北京、上海等高端市场。
定西漳县朱小俭的实践经验表明,乡村振兴需兼顾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与经济收益的协同发展。关注其团队在智慧农业、非遗IP开发等领域的持续突破,可为同类地区提供可复制的转型路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