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合同金额与放款金额不一致的问题,结合相关法律规定和实际操作要点,具体分析如下:
一、法律关系中的“实际借款金额”认定
-
以实际收到金额为准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二十五条、第二十六条,合同金额与实际放款金额不一致时, 以实际收到的款项作为借款本金 ,利息计算也以实际借款金额为基础。
-
前期费用与利息的扣除
若合同金额包含前期费用或利息,需从实际放款金额中扣除,超出部分不视为有效借款。
二、常见不一致情形及处理方式
-
出借方预扣利息或费用
若出借方在放款前已扣除利息或收取管理费,实际到手金额低于合同金额,借款人可主张以实际收到金额作为借款本金,并要求出借方承担违约责任。
-
合同金额虚高(平台套路)
-
情况一 :合同金额高于实际放款金额,且未明确说明差额用途(如平台管理费),借款人可拒绝偿还虚高部分,并可要求返还已支付的费用。
-
情况二 :合同金额虚高但借款人自愿接受(如误读条款),需结合《民法典》第六百六十九条(借款人需提供真实财务信息)判断是否存在欺诈,受欺诈方可主张撤销合同。
-
-
出借方未按约放款
若因出借方原因导致放款金额不足,借款人可要求其补足差额,利息计算以实际到账金额为准。
三、法律风险提示与建议
-
签订合同时务必核对金额 :建议通过银行转账或第三方支付平台确认实际放款金额,避免因“砍头息”或隐性收费陷阱受损。
-
保留证据 :若发现合同金额与放款不符,应及时收集聊天记录、转账凭证等证据,通过协商或诉讼维护权益。
-
警惕高息与不合理条款 :年化利率超过24%的利息部分可能被认定为无效,超36%的利息不受法律保护。
四、总结
合同金额与实际放款金额不一致时, 以实际放款金额作为债务基准 ,利息计算和违约责任均以此为准。若存在争议,可通过协商、调解或诉讼解决,同时需注意合同条款的合法性与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