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漫性骨质疏松并非正常生理现象,但多数情况下属于可防可控的骨骼退行性变化,需警惕其潜在骨折风险但无需过度恐慌。 其特征为全身性骨量减少、骨微结构破坏,常见于中老年群体,早期干预可显著改善预后。
-
核心特征与病因
弥漫性骨质疏松表现为骨小梁变细、断裂,导致骨骼承重能力下降。主要与雌激素缺乏(女性绝经后)、增龄性钙吸收下降、维生素D缺乏或慢性疾病(如甲亢)相关,少数由多发性骨髓瘤等恶性病引发。 -
典型症状与危害
早期可能无症状,随病情进展出现弥漫性骨痛(腰背为主)、身高缩短或驼背。最严重后果是脆性骨折(髋部、脊柱等),轻微外力即可发生,尤其需关注老年患者跌倒风险。 -
诊断与治疗关键
- 骨密度检测(DXA法)是金标准,T值≤-2.5可确诊。
- 治疗包括钙剂与维生素D补充、抗骨吸收药物(如双膦酸盐)及生活方式调整(平衡运动、高钙饮食)。
-
预防措施
从青年期储备骨量:每日摄入1000-1200mg钙(乳制品、绿叶菜)、适度日照促进维生素D合成、坚持负重运动(如快走、太极)。40岁后建议定期筛查骨密度。
总结:弥漫性骨质疏松是需重视的慢性骨病,但通过科学管理可有效延缓进展。若出现不明原因骨痛或身高变矮,应及时就医评估,避免延误干预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