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人主要由古代百越族群后裔、中原汉族移民、宋元时期闽粤移民以及近代东南亚回流人口构成,并融合了建国后政策移民带来的多元文化。不同历史阶段的迁徙共同塑造了海南独特的人口结构和文化特征。
古代百越族群是海南最早的居民。考古发现表明,距今3000多年前,百越族群中的“骆越人”已定居海南岛,成为黎族的直系祖先。秦汉时期,中原王朝将海南纳入版图,少量驻军、官员和商贩迁入,但人口规模较小。
中原汉族大规模南迁始于魏晋南北朝。北方战乱推动中原人口南迁,部分进入海南,带来农耕技术和儒家文化。唐代设立州县,汉族移民进一步增加,逐渐形成“熟黎”(汉化黎族)与“生黎”的族群分化。
宋元时期闽粤移民成为主流。随着海上贸易兴盛,福建莆田、潮汕等地渔民、商人迁居海南沿海,推动闽南语分支——海南话的形成。明代“卫所制”促使广东驻军落户,琼北地区出现以军屯为基础的汉族村落。
近代东南亚回流人口影响深远。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海南人“下南洋”谋生,部分人携带资金、技术返乡,在琼海、文昌等地形成侨乡文化。1949年后,橡胶农垦计划吸引10万退伍军人、知青迁入,奠定了中西部人口新格局。
建国后政策移民持续补充。1988年海南建省,人才引进政策吸引内地人口迁入;2010年国际旅游岛建设加速,催生服务业从业者迁移潮。当前海南常住人口中,省外迁移者占比超14%。
海南人口的迁移史是一部海陆交汇的文明融合史。从黎族先民到现代移民,多元来源的群体共同构建了海南兼容并蓄的文化底色,其语言、习俗和产业形态至今保留着鲜明的迁徙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