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过敏是免疫系统对特定食物蛋白的异常反应,轻则引发皮肤瘙痒、腹泻,重则导致喉头水肿或过敏性休克,婴幼儿和过敏体质人群需特别警惕。 超过90%的案例由牛奶、鸡蛋、花生等8类食物引发,且发病率逐年上升,早期识别和科学管理是关键。
食物过敏的本质是免疫系统将食物中的某些成分(如牛奶的酪蛋白、花生的Ara h1蛋白)误判为“敌人”,触发过度防御反应。根据反应机制可分为三类:IgE介导型(速发型,如进食花生后几分钟内出现荨非IgE介导型(迟发型,如牛奶蛋白引发的慢性腹泻)和混合型(如特应性皮炎合并胃肠道症状)。婴幼儿因肠道屏障发育不完善更易发病,部分随年龄增长可能自愈,但花生、坚果类过敏常持续终身。
常见过敏原中,牛奶、鸡蛋、小麦是儿童三大“元凶”,表现为湿疹、呕吐或生长迟缓;海鲜、坚果则更易引发成人严重过敏,甚至因交叉反应(如尘螨过敏者吃虾蟹后症状加重)导致误判。值得注意的是,加工方式影响致敏性,例如烘焙后的牛奶蛋白可能降低过敏风险,而生食芒果则更易诱发口腔过敏综合征。
预防和管理需多管齐下:母乳喂养可降低婴儿过敏风险;早期引入易过敏食物(如6月龄后逐步尝试花生酱)可能促进耐受;确诊后需严格回避过敏原,并用替代品保障营养(如氨基酸配方奶粉替代牛奶)。随身携带肾上腺素笔可应对突发休克,而盲目依赖“食物不耐受IgG检测”可能导致营养失衡。若出现进食后反复皮疹、呼吸困难等症状,建议尽早就诊进行皮肤点刺试验或口服激发试验确诊。
关键提示:食物过敏不可预测,即使既往症状轻微,下次接触仍可能突发严重反应。阅读食品标签、避免交叉污染、制定应急计划是终身必修课,尤其在外出就餐或旅行时需格外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