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25年1月1日起,我国正式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政策,男职工和女职工的退休年龄将逐步延迟至63周岁和58周岁(原法定退休年龄为五十五周岁的女职工)或五十五周岁(原法定退休年龄为五十周岁的女职工),每四个月或两个月延迟一个月。
根据新规定,男职工的法定退休年龄每四个月延迟一个月,最终目标是达到六十三周岁。这意味着,对于男性职工而言,如果按照当前的趋势继续工作,他们将比以往晚几年退出劳动力市场。对于女性职工,尤其是那些原本法定退休年龄为五十五周岁的女职工,其退休年龄也将逐步延迟至五十八周岁;而原法定退休年龄为五十周岁的女职工,其退休年龄则逐步延迟至五十五周岁,调整幅度相对较小,每二个月延迟一个月。
为了适应这一变化,国家还制定了《实施弹性退休制度暂行办法》,允许职工在满足一定条件下选择提前或延迟退休。职工可以自愿选择在法定退休年龄前三年内申请提前退休,但需满足最低缴费年限的要求;同样地,若与所在单位协商一致,也可以选择延迟退休,最长可延迟至法定退休年龄后三年。这不仅给予了劳动者更多的自主权,也体现了政策的人性化设计。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退休年龄的逐步推迟,职工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的最低缴费年限也将逐步提高,计划到2030年时由原来的十五年提升至二十年,每年增加半年。这一举措旨在鼓励员工延长工作年限,以增加个人养老账户积累,从而提高退休后的养老金水平。
为了确保政策顺利过渡并保护职工权益,《国务院关于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办法》明确规定了不得违背职工意愿强制其选择退休年龄,并强调了用人单位应充分尊重职工的选择权,保障其合法权益。2025年的退休年龄新规不仅是对现有退休制度的一次重大调整,也是为了更好地适应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下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通过这些措施,政府希望能够在维护社会稳定的进一步促进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