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体弥散障碍是指O2、CO2等气体通过肺泡膜进行交换的物理弥散过程发生障碍。
正常情况下,肺泡中氧分压高于毛细血管中氧分压,二氧化碳则相反,因此氧由肺泡向血液弥散,而二氧化碳向肺泡弥散。当发生气体弥散障碍时,会导致动脉血气异常,主要表现为低氧血症,可伴有或不伴二氧化碳潴留。
气体弥散障碍的病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
弥散面积减少:如肺气肿、肺叶切除、肺部感染、肺水肿、肺出血、气胸、脊柱侧弯等。正常成人肺泡总面积约为80m²,静息呼吸时参与换气的肺泡表面积约仅35~40m²,运动时增加。由于储备量大,因此只有当肺泡膜面积极度减少时,才会引起换气功能障碍。
-
肺泡膜厚度增加:如肺间质纤维化、结节病、石棉肺、硬皮病等。肺泡膜的薄部为气体交换的部位,它是由肺泡上皮、毛细血管内皮及二者共有的基底膜所构成,其厚度小于1μm。当肺水肿、肺泡透明膜形成、肺纤维化、肺泡毛细血管扩张或稀血症导致血浆层变厚等时,都可因肺泡膜通透性降低或弥散距离增宽而影响气体弥散。
-
血红蛋白携氧能力下降:如贫血、碳氧血红蛋白症等。
-
血液与肺泡接触时间过短:正常静息时,血液流经肺泡毛细血管的时间约为0.75sec,由于肺泡膜很薄,与血液的接触面又广,故只需0.25sec血红蛋白即可完全氧合。当血液流经肺泡毛细血管的时间过短时,气体弥散量将下降。
气体弥散障碍是多种因素导致的气体交换过程异常,会影响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正常弥散,进而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和临床症状。及时诊断和治疗引起气体弥散障碍的原发疾病,对于改善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