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去质状态的定义与病因
- 去质状态多由急性细菌性感染(如败血症、肺炎、脑膜炎等)或病毒感染(如流感病毒、腺病毒等)引起。其核心病理机制是毒血症、代谢紊乱和缺氧导致的脑水肿。
- 部分患者可能从昏迷转为去质状态,或出现去大脑强直状态,轻症者可能恢复,但可能遗留注意力不集中、学习能力下降等后遗症。
2. 典型症状
- 急性期表现:高热、剧烈头痛、呕吐、烦躁不安、谵妄、惊厥发作,甚至昏迷。
- 神经功能异常:阳性锥体束征(如肢体瘫痪)、失语、瞳孔异常、脑膜刺激征等。
- 恢复期表现:轻症患者可能恢复,但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注意力分散、学习能力降低、行为异常或性格改变。
3. 诊断与鉴别
- 诊断依据:急性感染病史、高热伴随神经系统症状(如惊厥、意识障碍)、脑脊液压力增高但常规生化正常。
- 需鉴别的疾病:病毒性脑炎、细菌性脑膜炎、高热惊厥等。
4. 预防与治疗建议
- 预防:积极控制感染源,避免延误急性感染的治疗,减少脑损伤风险。
- 治疗:需针对原发感染进行抗感染治疗,同时给予对症支持(如降颅压、控制惊厥)。
去质状态是感染相关疾病的严重并发症,需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并干预。若出现相关症状(如持续高热、意识改变),应尽快就诊以评估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