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抑制性症状(感觉系统受损或功能被抑制)
-
感觉缺失
- 完全性感觉缺失:同一部位所有感觉(痛觉、触觉、温度觉等)均丧失。
- 分离性感觉障碍:同一部位仅部分感觉缺失(如痛觉消失但触觉保留)。
-
感觉减退
- 对刺激的敏感度降低,需更强刺激才能感知,但未完全丧失。
二、刺激性症状(感觉系统受刺激或兴奋性增高)
-
感觉过敏
- 轻微刺激引发强烈反应,常见于浅感觉(如痛觉过敏),可能由温度或触觉刺激诱发。
-
感觉过度
- 刺激后出现延迟、强烈的“后作用”感,常见于灼性神经痛或带状疱疹疼痛。
-
感觉倒错
- 对刺激性质判断错误(如将痛觉误认为触觉)。
-
感觉异常
- 无外界刺激时出现蚁走感、麻木感、电击感等异样感觉。
-
疼痛
- 自发性疼痛:无外界刺激的持续疼痛(如幻肢痛)。
- 牵涉痛:内脏病变引发体表对应区域疼痛。
三、其他特征性症状
-
内感性不适
- 躯体内部产生难以描述的异样感(如咽喉堵塞、胃肠扭转)。
-
感觉质变
- 感觉性质异常(如视物颜色改变)。
四、伴随症状
- 神经系统疾病:如脑卒中伴偏瘫、脊髓损伤伴感觉平面缺失。
- 代谢性疾病:糖尿病引发四肢末端麻木、温痛觉减退。
- 精神因素:癔症性感觉障碍呈多样性且易受暗示影响。
若出现上述症状,建议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如神经传导通路病变、精神创伤等),并进行针对性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