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肉的处理需根据其类型、大小、位置及潜在风险综合选择方案,核心方法包括随访观察、药物治疗、内镜切除或手术干预,关键原则是“早发现、精准分型、个体化治疗”。
-
随访观察
体积小(如<1cm)、无症状且无恶变倾向的息肉(如炎性或增生性息肉),可定期复查。例如,肠息肉每1-3年复查肠镜,宫腔息肉通过超声监测变化。但绝经后女性或高危人群(如家族史)需更积极处理。 -
药物治疗
适用于炎性息肉或术前辅助。抗生素可控制感染性炎症,孕激素类药物(如地屈孕酮)能抑制子宫内膜息肉复发。需严格遵医嘱,避免自行用药。 -
内镜微创治疗
- 内镜切除术:肠息肉常用EMR(黏膜切除术)或ESD(黏膜下剥离术),宫腔息肉首选宫腔镜切除,创伤小且保留生育功能。
- 辅助技术:激光、冷冻或氩离子凝固术(APC)适合特定位置的小息肉,如鼻息肉或宫颈息肉。
-
外科手术
息肉过大(如>3cm)、疑似恶变或内镜无法彻底切除时,需手术根治。例如,肠息肉伴癌变可能需肠段切除,子宫内膜息肉合并腺肌症需宫腔整复术。 -
术后管理与预防
- 饮食调整:高纤维饮食(燕麦、菠菜)促进肠道健康,减少辛辣刺激食物。
- 生活习惯:戒烟酒、控制体重(BMI<24)、避免长期服用雌激素补品(如蜂王浆)。
- 定期筛查:45岁以上人群建议年度胃肠镜或妇科检查,有家族史者提前至40岁。
息肉虽多为良性,但放任不管可能引发出血、梗阻甚至癌变。科学应对需结合专业诊断、规范治疗和长期随访,切勿因无症状而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