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处理的工艺流程根据处理对象和工艺类型可分为以下主要步骤,综合多个来源信息整理如下:
一、预处理阶段
-
格栅与沉砂池
通过格栅拦截大颗粒固体(如砂石、铁锈),沉砂池沉淀较重的悬浮物。
-
混凝沉淀
加入混凝剂(如铁絮凝剂)使微小颗粒凝聚成大颗粒,通过沉淀池分离。
-
过滤与消毒
采用砂滤、活性炭过滤等去除残留悬浮物和异味,配合氯消毒或紫外线杀菌。
二、一级处理(物理处理)
- 机械处理 :通过格栅、初沉池、曝气生物滤池等设施去除粗大颗粒、油脂和部分溶解性物质。
三、二级处理(生物处理)
-
活性污泥法(AB法、SBR法等)
利用微生物降解有机物质,通过曝气装置提供氧气支持微生物代谢。
-
生物膜法
在填料表面形成生物膜,通过微生物降解污染物。
四、三级处理(深度处理)
-
脱氮除磷 :通过反渗透、离子交换或硝化-反硝化工艺去除氮、磷等营养物质。
-
消毒与净化 :采用臭氧、氯气或紫外线进一步杀灭细菌、病毒,确保水质安全。
五、后处理与回用
-
水质监测与调整 :定期检测水质指标(如pH值、溶解氧),调整处理工艺。
-
回用系统 :处理后的水可回用于农业、工业或市政供水,需配备相应的净化设备。
六、辅助环节
-
取样与监测 :对原水、处理水及污泥进行取样检测,为工艺优化提供依据。
-
设备维护与管理 :定期检修设备,确保系统稳定运行。
注意事项
不同水源(如地表水、井水、市政水)需针对性调整工艺,例如地表水需增加消毒环节,井水需先除铁锰等重金属。设计时需综合考虑水质、水量、成本及环保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