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肾衰竭的改善需以“早诊断、控病因、稳内环境、防并发症”为核心,及时就医和专业治疗是关键。早期干预可逆转肾功能损伤,血液透析等替代治疗能挽救危重症,饮食管理(低钾、低磷、优质蛋白)和原发病控制(如高血压、糖尿病)是长期康复的基础。
-
紧急医疗干预:出现尿量骤减、呕吐或呼吸困难时需立即就医,通过生命体征监测、体液平衡调整(如限水补钠)和药物(利尿剂、碳酸氢钠)稳定内环境。高钾血症需静脉注射钙剂或透析,代谢性酸中毒用碳酸氢钠纠正。
-
病因针对性治疗:
- 肾前性(如失血休克)以补液、升压为主;
- 肾性(如药物中毒)需停用肾毒性药物,免疫性疾病用激素(甲强龙)或免疫抑制剂;
- 肾后性(如尿路梗阻)需手术解除梗阻。
-
肾脏替代治疗:严重者需血液透析或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清除毒素、调节电解质,尤其适用于心衰或脑病患者。
-
营养与饮食调控:
- 少尿期限制水分(每日500-1000ml)和钾(避免香蕉、土豆);
- 低盐(1-2g/日)、低磷(减少加工食品),优质蛋白(瘦肉、牛奶)按需补充;
- 透析患者可增加蛋白摄入。
-
并发症预防:监测感染迹象(如发热)、控制血压、纠正贫血,避免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等肾毒性药物。
-
康复期管理:逐步恢复活动,定期复查肾功能,控制基础病(如血糖、血压),中医辅助调理需辨证施治。
急性肾衰竭的预后与治疗时机密切相关,72小时内干预可显著提高恢复率。患者需严格遵医嘱,长期随访以降低慢性肾病风险。日常注意症状预警(如水肿、乏力),高危人群(老年人、慢性病患者)更应定期筛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