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粥样硬化是血管的病理改变,不属于正常生理现象,但随年龄增长普遍存在。其核心问题是脂质沉积、炎症反应导致的血管斑块形成,可能引发心梗、脑卒中等严重后果。关键风险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和肥胖,但通过科学干预可有效延缓进展。
动脉粥样硬化的本质是血管病变。健康的动脉内壁光滑且有弹性,而粥样硬化会导致血管壁增厚、斑块堆积,逐渐狭窄甚至堵塞管腔。这一过程通常始于中年,但现代生活方式使其呈现年轻化趋势。斑块破裂引发的血栓是急性心脑血管事件的直接诱因。
形成机制涉及多重环节。高血压或吸烟等因素损伤血管内皮,使“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渗入血管壁并被氧化。随后,免疫细胞吞噬氧化脂质形成泡沫细胞,堆积成脂质条纹。最终,纤维帽覆盖的粥样斑块逐渐钙化,血管失去弹性。这一过程可能持续数十年,早期常无症状。
临床表现与受累器官相关。冠状动脉硬化可能引发心绞痛或心梗;脑动脉硬化导致头晕、脑梗;下肢动脉硬化表现为间歇性跛行。值得注意的是,主动脉等大血管硬化早期可能无症状,但一旦形成动脉瘤破裂则致命。
干预重点在于防控结合。生活方式调整是基石:低脂饮食、规律运动、戒烟可降低30%以上风险。药物如他汀类降脂药、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能稳定斑块。严重狭窄需手术(支架或搭桥),但无法逆转已形成的硬化。
冬季需格外警惕血管风险。低温易引发血管收缩、血压波动,增加斑块破裂风险。建议中老年人群定期监测血压血脂,突发胸痛、肢体麻木等症状应立即就医。
动脉粥样硬化虽常见却非不可控,越早干预效果越好。即使已确诊,严格管理危险因素仍能显著降低心脑血管事件概率。健康习惯的养成永远不晚。